最新网址:www.badaoge.org
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绍安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十七页,己四、障精进度。
己四、障精进度
庚一、染心御众戒
辛一、有违犯
这一科是讲到「摄善法戒」,就是菩萨在断除恶法以后,应该要广泛的修习六波罗蜜的善法,这个善法当中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精进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法门,精进的定义是说:当我们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时候,内心能够生起一种勇悍的功能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不生畏怯退缩之心,能够保持勇猛强悍,绝不放弃,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安立做精进度。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修习善法的时候,基本上我们不是成就圣道才来修波罗蜜的善法,我们是在凡夫的时候,就是具足这种有漏的身心果报时就开始要修习善法。
凡夫的身心果报有什么障碍呢?他就是会有烦恼,你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你就容易生起贪欲的烦恼、你就容易发发脾气、容易起高慢心起嫉妒心,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对你修学善法产生种种的障碍,这叫做烦恼障。
第二个是业障,我们过去造了一些罪业,现在在修行的时候就容易表现出来,使令你经常身不由己,这件事情你想怎么做,就是由不得你,就是由业力来牵引着你,对你产生障碍。
第三个是报障,我们凡夫在修习善法有果报体的障碍,就是你这个果报体有老病死,衰老、病痛、死亡的障碍。修行基本上不是像短跑,说一百公尺跑完就算了,他是要几十年的修学,所以在长时间的障碍当中,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退缩,「我干脆不修行,我把我今生的福报用来世间享受荣华富贵多好,修行来生再说」,就会产生这种退转的心。这怎么办呢?
宗喀巴大师说:巴大师要我们思惟一件事情:你要退缩的时候,你就想一想:「已作地狱业,云何安稳住」。就是说我们先冷静一下想一想,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,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的善业,善业可以创造安乐的果报,我们可以把今生的善业全部拿出来,今生尽情的享受;但是你可别忘了,我们的内心深处也累积了很多很多五逆十恶的地狱业力,这些业力都还没有得果报。
也就是说,如果你今天选择放逸、选择享受福报,你这个善业受完的时候,你就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。因为你内心当中,我们在凡位的阶位,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地狱的罪业,在地狱里面受完苦以后,你从地狱里面出来,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你还是得乖乖的修学佛法,还是得走这条路,到那个时候还是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还是跟以前那个障碍一样,只有增加没有减少。也就是说你现在遇到的障碍,你退缩了,你退转以后,你会经历到更多的痛苦,而受完痛苦以后,你来生再来还是一样走这一条路,没有其它的选择。
就是说你这条路是迟早要走的,所以我们几乎是别无退路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告诉自己:修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,因为你修行很痛苦,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,而且不修行所产生的痛苦是白白浪费,这种痛苦是没有代价;而我们在修行当中,虽然早上起床起得早,睡眠减少、饮食减少,但是这样的痛苦是有代价的。所以我们透过思惟修行的功德、思惟不修行的过失,就使令自己重新振作,对于所有的障碍能够勇悍无所退怯,这个就是所谓的精进的体性。这当中有三条戒,先看第一条戒庚一、染心御众戒,就是以贪染心来调御伏众,这当中分两科,先看辛一、有违犯,我们看戒文:
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贪着供事增上力故,以爱染心管御徒众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,他内心当中贪着供事增上力故,增上力就是他的一个增上意乐,就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。什么样的动机使令他愿意做这件事呢?就是贪着供事,他内心当中贪着弟子,供就是财物的供养,希望弟子提供他一些财物的供养,或者是事,就是身体的侍奉、身体的服劳役,这个菩萨为了贪着弟子的财物供养、或者是身体的侍奉,以这种意乐来摄受众生。
换句话说,他是以爱染心来管御徒众,爱着供养、爱着徒弟的侍奉,依止这样的动机来摄受徒众,换句话说他摄受徒众,不是判断这个徒众根机的好坏、他是不是有学习佛法的意愿,这些所谓佛法的善根完全不加考虑,完全是以「这个徒众是不是能够提供财物的供养跟对他的侍奉」为他的判断标准,依止这样的因缘来管御徒众,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。
辛二、无违犯
无违犯者:不贪供侍,无爱染心管御徒众。
佛法的弘传必须要靠师生互相的摄受,师父他摄受徒弟,内心是不贪着供养侍奉,没有爱染心,完全是为了佛法得以久住,这样子是开缘的情况。
这条戒的意思就是说,师长来管御徒众、徒弟来供养侍奉师长,其实这个是应该的事情,这是天经地义的;但是师父刚开始在摄受徒弟的时候,他内心不能以这个当做动机,因为以这个为动机,以后在管教徒众的时候就会有所偏差。
蕅益大师倒是满强调这条戒,他说:染心御众戒,法门之衰即在于此。就是说佛法在人世间的流传为什么会衰败呢?就是这个师父在摄受徒众的动机有问题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师父如果以爱染心来摄受徒弟,这样子师父跟徒弟之间就建立在一种私人的感情,久了以后,在佛教界就容易结党营私,大家在事情的判断上不以佛法作依归,就是归依三宝──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就是三宝当中正式归依的是法,因为佛陀有说法之恩,僧宝有住持正法之恩,就着说法跟住持正法,所以我们顺便归依佛跟僧。
事实上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,我们所归依的是正法,也就是包括涅槃,所谓的法跟随法行,随顺涅槃修行的法门,包括涅槃跟随顺涅槃的修行法门都是我们所归依的。如果师父跟徒弟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一种清净的道情,而是世间的感情,这样子的结党营私,就使令佛法的清净传承因此而断灭,这个地方就是会在佛教界造成很多的过失。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,如果以染心来管御徒众,就着菩萨本身来说是你障碍自己的道业;在整个利他的因缘来说,你使令佛法提前衰败:障碍自己,也障碍了众生的得度。所以这一条戒等于是在障碍精进当中最为严重的。这是讲到「障精进度」的第一个情况。
庚二、耽着睡眠戒
辛一、有违犯
对精进障碍的第二个因缘是「耽着睡眠」,就是对非时非量的睡眠产生爱着,这当中分两科,我们先看辛一、有违犯:
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懒惰懈怠,耽睡眠乐、卧乐、倚乐,非时非量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一个发了菩提心安住在大乘正见菩萨种性的菩萨,内心当中依止懒惰懈怠。懒惰跟懈怠在唯识学来说是非常相似,不过如果要详细的分判,懈怠是比较轻微的,就是说你平常是很用功,偶尔一次的懒惰叫懈怠,所以懈怠是一时的因缘;那你这个懈怠养成习惯了以后,就变成懒惰了,因为懒惰变成一种相续的等流性。
总之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当中等于是得少为足、不思进取,整天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,整天没有目标就「耽睡眠乐、卧乐、倚乐」,就爱着睡眠的安乐,就是菩萨他内心当中只要跟睡眠的法接触的时候,他就产生种种的快乐,以这种快乐来滋养自己,爱着不舍。睡眠的快乐这当中讲出两种:第一个是卧乐,就是身体全部的平躺在床上;第二个是倚乐,倚乐就是半躺、斜躺,把床铺用成斜的样子。对于睡眠的法非时非量,就是时间超过了,时间不是睡眠的时间,数量也是超过正常的数量,这样子的耽着睡眠就违犯了菩萨戒,是染违犯。
辛二、无违犯
无违犯者:若遭疾病;若无气力;行路疲弊;若为断彼生起乐欲,广说一切如前应知。
对于这条戒的开缘有四个情况:第一个是「若遭疾病」,就是你生病了,因为生病的因缘你必须多休息;第二个是「若无气力」;「行路疲弊」,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有遇到一些因缘外出办事,外出办事回来以后就非常的疲惫,虽然遇到你做定课的时间,但是这个时候你须要暂时的休息。
这个地方虽然列入开缘,但是这个地方倒满重要,我们说明一下。就是说修行,修学佛法跟做世间法不一样,佛法的修学是一个心地法门,所以很强调你内心对法的归依跟意乐的心情。世间法,你说我一天上班八个小时,我虽然不愿意做,但是我为了赚钱,不管怎么样我这个八小时就在那个地方,虽然心不甘情不愿,但是只要把工作做完了,这个卡打完了我就回去了,那也就能够过关了。
但是你在修学佛法的时候,虽然每天别人上殿念大悲咒你也念大悲咒,拜《八十八佛》你也拜《八十八佛》,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于所修的法门完全没有好乐心,这个法门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受益,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对三宝没有强烈的归依,你不认为这个法门对你有多大的益处,你不认为这个法在你生命当中能够扮演着离苦得乐的一个角色,这样子修学佛法就没有帮助了。
所以说当我们疲惫的时候,你身心已经极度疲惫,你勉强的去拜佛、念佛,虽然你也可以把这个佛拜完、把佛号数目念完,但是这当中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遗症,就是说你对于佛号的境界,就冥冥当中产生排斥的心里。就是本来你好不容易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很深厚的感情,你平常经常思惟「我是业障凡夫,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,这个世界上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拔我,对弥陀通身依靠」,哦,这是很好的一个因缘,这是对弥陀一心的归命,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那你长时间来跟弥陀建立一个殊胜的感情,就因为你疲惫的关系,强迫自己去念佛,就把你跟弥陀的感情破坏,那你下次再生起的时候,对这个法门就会产生恶厌排斥,你会觉得「哎哟,我现在念佛怎么没什么感觉?」这就糟糕了,就是破坏你的意乐。
所以宗喀巴大师认为:你如果极度疲惫,没有暂时的休息,强迫做定课,就会造成因小失大的过失。因小失大,就是说你虽然在时间上增加一些念佛的时间,但是你不知道你对这个法门那个最重要的根本、那个好乐意乐归依的心,因为这样被破坏掉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倒是要注意了,就是你身心极度疲惫,你应该去作一个短暂的休息,等精神恢复了以后再来做定课。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,你要把你的修行扮演你朋友的角色,我现在想修行、现在是我做定课的时间,内心是好乐的,你不要把修行当做负担,这样子的话你很难在三宝境界有好的殊胜的成就。当然你要能够对佛法产生好乐,你就必须有善巧方便。
看第三个「若为断彼生起乐欲,广说一切如前应知。」一个初心菩萨他以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候就好乐睡眠,他受了菩萨戒以后,他知道他有很多事要做,不能老是被这个睡眠所障碍,对于睡眠这个法已经生起厌恶之心,而且能够以种种的方法加以对治,但是「烦恼炽盛,蔽抑其心,时时现起」,因为他已经努力要改过了,所以就列入开缘。
这一条戒等于是佛陀对于菩萨的睡眠提出了警告。睡眠这个法,唯识学把它判做不定心所,它的体性不决定是善、也不决定是恶。就是说你睡得适当,它就是善法,它对修行是有帮助的;你睡得不适当,睡得太多、太少,这个就列入恶法,对修行就产生障碍。
睡眠的生起有三个因缘:第一个是饮食引生的,就是说你这个果报体须要吃东西,你就一定要睡觉,有些人说「我整天不睡觉」,这个是在欺骗自己,因为你要吃饭你就一定要睡觉的。不要说是我们人的果报体;你看诸天、欲界天,欲界天的果报体那么的精妙,还能够在天上飞来飞去,他有吃东西他一定要睡觉;在色界、无色界那个果报体不须要睡觉。所以你吃得愈多你就要睡得愈多,这二个是成正比的,所以有一部分的睡觉是跟饮食有关系的。
第二个是习惯,你习惯在某一个时段,就是你习惯在中午吃饱饭以后要稍微躺一躺,就是你已经养成习惯的时候,你这个时候不睡觉你就浑身不舒服,这是习惯引生的。
第三个是放逸引生的,你这个生命没有目标,饱食终日无所用心,时间那么多闲着也是闲着,就去睡觉了。这一条戒佛陀所禁止的正是依止懒惰懈怠放逸产生的睡觉。
不过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:睡觉这个法你还不能完全消灭的,诸位我们读智者大师的天台宗小止观,在修止观的时候有前方便,他的前方便有的法门是完全要遮止的,有的法门是不能遮止的要调和,你看他一开始「诃五欲、弃五盖」,就是对贪欲的烦恼、瞋恚的烦恼,这些烦恼是诃责的。
就是说其实我们的果报体根本不需要贪欲、不需要瞋恚,其实这个法门对我们完全没有需要,我们生理上不需要贪欲烦恼,所以诃责跟放弃「诃五欲、弃五盖」,就是这个法根本完全是有害无益的,完全要消灭。但是智者大师讲完诃五欲、弃五盖以后,他讲调五事──调饮食、调睡眠、调身、调息、调心。饮食、睡眠这个要调,因为你今天身为欲界的果报体就是须要睡觉,如果不睡觉一直用功,到最后你的身体支撑不了就倒下去,那就要睡很久的觉,因为你的果报体就是须要睡觉。
怎么调呢?《瑜伽师地论》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说:睡觉的时候要分段睡眠,你一次不要睡太久。它说「你一次睡六个小时」,当然小孩子可能会多一点,成人一次睡六个小时或者五个半小时,正常是六个小时,因为你一次睡太久,你脑筋缺氧反而产生负面的效果,精神正足的时候赶快起来,起来的时候用功。有时候中午吃饱饭,吃完饭以后有一点疲惫,稍微躺个半个小时,休息片刻是可以的。
所以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意思就是说:你一天当中,有一段时间是比较长的六个小时,其它可以小睡片刻,精神足了赶快起床,绝对不要一次睡太久,超过八个小时,这样子你的头部经常缺氧,睡眠反而不能够补充体力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强调说:一个人你要经常好乐睡觉,这个过失不但是耽误了时间,一个人整天有事没事就睡觉,他以后的果报就是身心暗钝,就产生愚痴了,愚痴以后,对所有的善法不生好乐,糟糕了,对种种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的善法完全不生好乐、没有感觉,这样子就大大的障碍你修行菩萨道。所以这一条戒倒是要好好的注意,要调和睡眠。
庚三、虚谈弃时戒
辛一、有违犯
壬一、染违犯
这一条戒分成两科,先看辛一、有违犯,这当中先看壬一、染违犯,依止染污心所犯的戒相:
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怀爱染心,谈说世事,虚弃时日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,他内心怀着爱染心。爱着什么呢?谈说世事,谈说一些对佛法没有利益的世间事情。当然偶尔谈说世事是可以理解,但是一个菩萨怀着爱染心,就是他把谈说世俗的这些人我是非养成习惯,也就是说这个人等于是「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」,这样子就虚弃了时日。
我们一个人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,你把这个精神体力用在这些谈说世事,你做自利利他的时间就减少了,就产生障道了。所以这样子就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,你违犯了你当初在佛前所发的愿,你要在你的生命尽形寿、尽未来际的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,而你的行为跟你的本愿刚好相违背了,所以犯了菩萨戒。
壬二、非染违犯
若由忘念虚度时日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非染违犯。
就是说你对谈说世间的事情,你不是养成习惯,你是偶尔一时的忘念,就刚好有一天这样的因缘就虚度了时日,偶一为之,这样子也是犯戒,但是犯了轻的突吉罗罪。
这个地方是说,我们一般的修行人,在身口意的罪业当中:你说你一个人去造杀盗淫不容易,不是容易的,身业的过失不容易;但是口业的过失很容易出现,两舌、绮语、妄语、恶口。但是如果我们稍微冷静的检讨自己,我们会出现两舌、绮语、妄言、恶口,刚开始有时候都不是自己的本意。不是你的本意怎么会讲出两舌、绮语、妄言、恶口呢?就是你这个话讲多了。你整天大家在一起,你也不用佛法来鼓励我,我也不用佛法鼓励你。大家干什么呢?就讲一些放逸的世间事情。
讲久了以后,这个心就摄不住了。刚开始讲话的时候还能摄心,知道我受了戒、还有戒体来观照自己,但是你这个讲久以后心随妄转,讲久了以后你就愈讲愈大胆,就会说溜了嘴,就会谈到很多很多不应该讲的人我是非。人我是非讲出去以后,你只要讲出去,世间上的事情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,一下子大家都知道,就产生了障碍。
所以《格言联璧》「处众以慎言为要」,就是在大众当中你最重要的是谨慎你的言词,很多的过失都是因为讲话引生的。所以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,佛陀制戒表面上虽然说是虚度时日浪费时间,但是事实上,如果我们在虚谈世事的时候不加以控制,那就不只是浪费时间了,就会产生很多的过失、很多障道因缘。
辛二、无违犯
无违犯者:见他谈说,护彼意故,安住正念,须臾而听;若事希奇,或暂问他,或答他问:无所违犯。
开缘有两种情况:第一个、你去拜访一个众生,但是他正在谈说世俗的事情,当然我们应该礼貌尊重应有的礼节,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赶快离开的话可能就有所失礼了,对对方失礼,所以我们为了将护彼意,为了要摄受众生的心意,我们暂时的在那边听闻,但是内心安住在正念,虽然我们站在那个地方,但是内心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这样的情况是无犯的,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待人处世之道,我们不应该失礼而让众生生起嫌恨。
第二个「若事希奇,或暂问他,或答他问」,就是说这个是在国家当中出现了特殊的事情,比如说以前有一段时间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,这种特殊的事情发生了以后,身为一个修行者偶尔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,暂时的去问他;或者是这件希奇的事只有你知道,别人来问你,你也暂时的回答他问。这种情况是无所违犯。这个是「障精进度」,有三条戒。
在六度当中,忍辱跟精进是很特别的,因为我们布施跟持戒这两条在修习善法的时候都有特定的宗旨。比如说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、智慧都有它特定的修行法门;但是忍辱跟精进两个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法门,只是一个就着安忍、一个就着勇悍,虽然没有特别的法门,但是它们两个却在六度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什么重要的角色呢?就是你修六度的成功失败,忍力跟行力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我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,我们教务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,他老人家以前是打仗的(呵),他是军官退伍的,他说:修行跟打仗的道理是一样,你跟烦恼打仗也是一样。
以前带兵打仗的时候,在兵法当中的基本战术,打仗只有两个战术:一个守,一个攻,就只有两个战术。身为指挥官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守、什么时候该攻。在兵法当中大方向来说: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要守,劣势,对方的军力强大,你的军力薄弱的时候,只有守自己,你的兵力薄弱你又攻,敌人刚好趁虚而入,你一定是完蛋;你是强势,对方是弱势的时候,你这个时候要主动的攻击。
慧老师说:其实我们修行的道理也是这样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境界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:有时候你身心状态非常好,的确是这样子,你这段因缘刚好都是善业起现行,身体健康、心情愉快、环境都很殊胜,这个时候就是你冲刺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你提起行力的时候、你要做加行的时候;有时候你的确会觉得诸事不顺,什么因缘都刚好在这个时候起现行,你身体出现病痛、人事也出现一些障碍,这个时候你就要熬得过去,忍辱不动。
就是说你要观想「乌云总会过去的,太阳总会出来」,就是守住,让这个逆境过去就可以了,让它自然过去,不动。所以我们修行在调心方面,一个就是忍力,逆境现前的时候忍住不动,顺境现前的时候就是你努力冲刺,这个大家要能善加应用。
己五、障禅定度
第五是「禅定度」,首先我们看禅定的体性,看《补充讲表》第八页:
○附表五─禅定度
(一)禅定自性
先看禅定的自性,禅定的自之体性:
于随一妙善所缘,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。
─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─
基本上我们在没有修习禅定之前,内心是攀缘的、散乱的,就像猴子攀腾树木一样,到处攀缘没有停止;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思惟散乱心的过失,我们显出一个妙善的所缘境,你要守住一个所缘境,或者是佛号、或者是大悲咒,对这个所缘境要达到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。
心一境性是一个修习禅定的因相,你因地的修行是要达到心一境性,就是你只能够在一个所缘境当中专一安住、相续安住,叫做「心一境性」。
心一境性相续的结果,达到禅定的果相心正安住,正就是平正,你内心对于所缘境不能有昏沉、也不能掉举(昏沉就是心态下沉,掉举就是心态上浮),就是达到明了而寂静、寂静而明了的状态,对所缘境能够明净而住,这个就是禅定的体性。
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http://www.badaoge.org/book/133591/50471679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adaoge.org。笔尖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daoge.org